top of page

匠人工藝刻出新生活,延續美好溫度的植感系雕刻店 — 陳彫刻處

已更新:10月22日



地方人:陳文才、韓惠菁、陳希彥

地方室:陳彫刻處 CHEN’S WOOD

地方曆:截至2025年10月,第99年



仰望天空,白天有太陽、雲朵,晚上看見城市燈火,整個世界多彩變幻。那麼低下頭來,我們可以看見什麼樣的世界呢?在「陳彫刻處」一家人眼裡,每次低頭專注的每一個木雕作品創作,每一次下刀、沿著木頭紋理走去,都是另一個變幻莫測且耐人尋味的小世界。


臺中Jōzō - 地方人地方室,這次我們要帶大家走進這處即將滿一百年的雕刻店,聽聽他們經歷木雕產業興衰,由陳彫刻第三代與第二代陳爸攜手,透過木雕刻出新生活的故事。


ree

▲一樓半的陳彫刻處靜靜佇立在仁愛街上。

圖/王為公 拍攝


中華路夜市與柳川河畔巷弄裡的植感系雕刻店


臺中舊城街區裡,從車水馬龍的民權路拐進仁愛街,是一條人車都會慢下來的巷子。一排平均四到五樓的房子裡,一處只有一樓半的矮房靜靜地佇立其中,這裡是明年將滿100歲的雕刻店—陳彫刻處。


雕刻店門口,種滿綠意的植物,柱子上掛著充滿設計感、以霧金色燙金文字為底,寫著「陳彫刻」的小招牌。輕盈與柔軟的氛圍,有別於心中對傳統產業的印象。「來~這邊坐!」陳文才師傅和第三代惠菁像接待家人般招呼我,心中不禁浮現來到這座城市的旅人,在打開雕刻店大門瞬間,被親切接待的暖心畫面。


▲充滿綠意的陳彫刻,與總是親切招待來到的每位客人的惠菁與陳師傅。

左圖/王為公 拍攝。右圖/陳彫刻提供


百年木雕工藝傳承的起點


陳彫刻處創立於1926年,早期作品主要承接和室欄間、神龕、匾額、餅模等,經歷日治時代與戰後,見證臺中舊城區的商業繁榮發展。木雕產業最興盛時期,陳彫刻處所在的街區曾經有二十幾間雕刻店,每間雕刻店各有不同特色,每位師傅的雕刻處理手法也大有不同,不管是線條掌握、層次變化、細部修飾,都呈現不同的工藝語言。以目前遍佈臺灣各地的手工木刻舊匾額,陳彫刻處仍可從各細節來辨認是不是自家作品。目前掛在一樓半外的陳彫刻處紅色招牌,那豪邁蒼勁的字,還有其它許多作品文字,都是出自陳師傅的手筆,書法與雕刻工藝兼具,讓陳彫刻的字體線條在作品中更靈動與獨特性。


▲早期陳彫刻製作的各式各樣的木雕器物。

圖/王為公 拍攝


木雕產業的盛衰與轉機


同時木雕作品也反映臺灣不同時代的需求,日治時期所刻多為生活器物、建築裝飾性作品;戰後則以象徵榮譽的匾額、宗教領域的雕刻作品為主。不同的時代與文化,對木雕作品使用的需求,造就了木雕產業的興盛。


「當好不容易把費時費月製作好的匾額送去給客戶的時候,卻發生簽名後,就請陳彫刻當場將匾額收走帶回處理掉的狀況。」惠菁分享著過去這些令人傷心的小故事表示,隨著機械化時代來臨,餽贈的禮品文化也在改變。木雕需求急劇減少,在一般人心中對餽贈的儀式與作品重視度更不如以往,為此陳師傅也數度冒出「乾脆把店收一收」的念頭,那種被現實打擊與無奈籠罩的內心糾結程度不可言語。


第三代的主理人希彥,因從小在店裡長大,木雕已是生活中日常的風景,不忍心爸爸一生努力經營的店收了、木雕從生活消失,便和太太惠菁一同決定,希望用不同的經營概念與空間重新規劃,為陳彫刻處的故事與陳師傅木雕工藝可以好好被延續與傳承。


ree
ree

▲陳彫刻處的每個角落,都可以看見一家人在這裡生活與工作的日常痕跡與樣貌。

圖/王為公 拍攝


躁動世界裡以木為介、而安身心


「曾經我是非常急躁的人,一開始學習雕刻的時候常常沉不住氣,覺得這件事怎麼這麼困難?」一開始對於木雕完全是零經驗的惠菁,和我們分享學習過程中心裡產生的各種感受和情緒。她說:木材是活的、會呼吸、有自己的個性,生長的肌理也都不一樣。每一次坐上工作檯,雙手感受木材順逆向的紋理,拿起刀具之時,每一刀都會放大刻者內心的狀態;每一次進入木中的世界,都在覺察自己與木材、刀具之間的狀態,慢慢的、慢慢的,某一刻起就忽然悟到三者之間的平衡掌握。現在的自己,如果狀態有點急躁,那便會果斷選擇放下雕刻刀,好好面對心中的感受,等時機跟心境狀態合適了再回來。


ree

▲每一鑿都在面對千變萬化的木流,專注以對。圖/陳彫刻提供



「即便這個作品在雕刻過程中產生瑕疵,透過即時修整,還是會想繼續完成。而即便作品在我們眼中有瑕疵,也都會自不同時候遇上它的有緣人,覺得這個作品之於他們是特別的、相對有意義的。」聽著惠菁說著這段話,心裡有感,我們成長的生命裡,所遇到的人事物也和每次雕刻的過程一樣,正因為不完美,人們學習接受錯誤,並理解人無法主宰所有,木材本身也和自身技藝一樣,共同引導與創造成果。


ree

▲陳彫刻的每一個手刻作品,都是用心以對的成果。

圖/陳彫刻提供


陳彫刻的十年百工「換工計畫」刻出新生活


ree

▲刻一尊心裡佛。

圖/陳彫刻提供


當與惠菁聊起五年前,自己也曾是陳彫刻的學員,體驗製作「刻一尊心裡佛」的創作,而這次因為採訪關係,有機會用不同身份再走進這裡,雖然久違卻像是回娘家與家人歡聚聊天的感覺。

不只我,陳彫刻處更是好多人會不定期回來聊聊天的地方。


惠菁與希彥為了實現陳彫刻處有不一樣的風貌及可能性,十年前開啟了以專長交換(換工)為主軸的計畫,嘗試以雕刻工藝與其他創作者、各領域專業者交換專長與合作。可能是設計、插畫、建築、漆藝、甚至是學校單位,在不間斷與不同領域人才交流的過程,透過換工嘗試新可能的方式,創造新的跨界作品。也才發現,原來工藝可以不只是單一產業,更是能與生活、各領域創作者一起共創有趣故事的媒介。


ree

▲換工計畫,為陳彫刻與每一位到來的人們開啟不同的視野。

圖/陳彫刻提供


每位踏入陳彫刻處的人們,都有機會用不同方式認識木雕,以各自視角理解雕刻這門技藝。也許是換工者之間沒有對價關係,彼此更能沒有包袱、自在表達自己的想法,在這樣的頻率下促成了許多企劃與合作,共振出有趣好玩的作品。直到現在,這些在換工計劃過程中認識、結交的朋友,仍會回到陳彫刻處探望聊聊天,這些都是曾經想收掉雕刻店的陳爸,想都沒想過的畫面,卻更顯珍貴。


ree
ree

▲開啟各式各樣的木雕合作企劃與交流,珍惜走到現在的每一刻。

圖/陳彫刻提供


2011年,在陳彫刻處這棵蓊鬱的大樹之下,也同時冒出了一株小樹苗,新的品牌COMMA誕生。以木為元素,結合希彥與惠菁工業設計的專業,創造具有溫度與療癒生活的木器、文房具作品,講述老樹新枝,與陳彫刻處一起茁壯,還有沒有說完的故事,未完待續。


▲老樹新枝,COMMA與陳彫刻處一起茁壯。

圖/陳彫刻提供


如常的土地上,如常地牽著手跨越百年


「陳彫刻處和中區的連結很緊密,在過去除了生意上的往來、木雕工作的支援外,生活中與各店家、鄰里之間的關係就像朋友一樣。」如何不只是傳承木雕工藝,也一同把過去曾有的人情味帶到這個世代與大家互動?談著陳彫刻未來的樣貌,惠菁和希彥說道其實沒有什麼過於遠大的想像。時代變遷,現代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模式,相對於過去已沒有太多的連結。他們只想著,若有機會讓來到臺灣、來到臺中,不同世代文化背景的人,能透過走進一間雕刻店,感受到那股無形、只能靠心和雙手觸碰感受的溫度,看見工藝背後的真心與虔敬,就是他們想找回來並傳遞下去的心意。


▲陳彫刻希望帶著木頭溫潤的氣質與柔軟,迎接所有來到這裡的心意。

圖/陳彫刻提供


「手藝是捨得讓想了解的人,一起傳承共享,願意分享的精神。」陳文才師傅說。


陳彫刻處一家人既是傳統木雕工藝的傳承者,也是文化釀造的實踐者,希望延續工藝精神,透過作品進入更多日常的生活場景,秉持開放的心持續與有緣人跨域交流,讓這間雕刻店在深愛的土地上,如常地跨越百年。



陳彫刻處 CHEN’S WOOD - 陳文才、韓惠菁、陳希彥


ree

專業技能

● 雕刻

● 企劃

● 設計

● 攝影

Jōzō PASS - 臺中Jōzō粉絲專屬優惠 (需出示本頁面)

出示本文Jōzō PASS頁面,贈送陳彫刻處明信片一張。(每人限贈一張。)


編輯介紹


ree

王為公/阿公

喜歡在城市與山海之間遊走,享受成為這之間發生有趣故事的參與者,透過鏡頭裡的畫面紀錄有緣瞬間和可愛事物。


夏夜晚風,希望每天躺在海邊的涼亭下,吹海風放空。

要說我是誰,也許就是一顆海邊沙灘上的「老椰子」。   IG @vajrawang 


留言


​指導單位 | 文化部 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

執行單位 | 臺中Jōzō 計畫執行團隊 

執行單位 | 民生路老宅56-3、 共時創意整合行銷有限公司

協力單位 | 緁出點子企劃室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Line

403 臺中市西區民生路56巷3號

© 2025 by 臺中Jōzō 執行團隊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