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日行兩萬步後的選擇,從香港走進舊城的風格實驗-昔序 a prologue


地方人:Lamgi

地方室:昔序 a prologue

地方曆:2024年10月,開幕至今1年


昔序,是《美視生活圖鑑》計畫裡一個美麗的意外。從小麥過敏走出來,卻被門口那片綠意和木門後的燈光吸引, 鐵窗後擺滿衣服、公仔、還有一點老味的氣息,於是停下腳步推開門,走了進去


ree

昔序:老屋中的序章

推開昔序的木門,馬上看到了窗邊那排小公仔與燙布標。桌上散落著布料樣本與玩具吊飾,在一架架服飾上有別於一般古著店,有些衣服上的服飾上會標示著現代服飾,不同年代的服飾在同一桿上,像是來自不同時代的記憶碎片,等待下一個人再次延續它的故事,在這裡的時間是被細細標示的。



空氣裡帶著老木頭的香氣與布料的柔軟觸感,午後的光線從窗縫滲入,在牆上投出層層疊疊的陰影。這樣的節奏很慢,但很真實。


店名「a prologue 昔序」隱藏了主理人的用心。“Prologue” 是序章,而「昔」代表過去。Lamgi 希望每一件衣服、每一個物件,都能「從過去展開新的開始」。這裡不只是販售舊物的空間,更像是讓時間重新呼吸的場域。



Lamgi:在兩萬步之後找到的城市節奏

主理人 Lamgi,來自香港。她因家人的關係來到臺灣,在此之前她曾來過臺灣幾次,在北中南也都有朋友,但關於選擇一個落地生根的城市,還是想用自己的步伐探索生活的可能,所以回想了當時幾乎每天都在走路,從北到南從城市到小鎮,一天平均兩萬步的探索,用雙腳去感受自己和土地的連結。


順著話題聊到了臺中舊城,大概是橫跨中區、西區、甚至東區的一角。Lamgi 立刻點頭,語氣堅定地說:「我懂。因為我真的走過那條線。」她拿出手機,打開 Google 地圖,指著她親手標註的「新舊交界線」——那不是城市規劃的分界,而是一條只有用雙腳走過的人,才會感受到的節奏變化。那不是行政區,而是城市質地的變化——從喧囂轉為靜謐,從急促轉為柔軟的節奏。


聊到為什麼最後選擇舊城,她說「我們真的用腳走出來的。」


她喜歡這樣的生活步調與街景——這是她在香港難以想像的城市樣貌。「這裡的店家旁邊可能是一般住家,或者一間店裡有好幾代店主同時存在,會有一種時光交錯的感覺,而店家商家住家自然共處的氛圍也很特別,很溫柔,這裡的步調剛剛好。」Lamgi 很喜歡臺中的生活感,一個介於舊與新的邊界,節奏不疾不徐、卻有溫度的地方。




有趣的靈魂與被創造的空間

Lamgi 原本來自服飾產業,但她更在意的是「讓人喜歡在這空間停留及感受」。她的手不只縫製衣服,也在打造昔序這個空間的獨特性。



整間店像是一個充滿玩心的實驗室。門口的小狗每週都會換上不同主題造型,有時是頂著店裡的古玩、萬聖節女巫,有時是運動員。架上除了服飾與配件,還有各式公仔、小玩意與角色塗鴉。訪談區旁的木櫃,是她和男友用舊花布重新包製的、更衣室上方垂下的花草牆角垂掛的花草花了掛了好久,她喜歡讓這裡有一點玩味,讓人走進舊城時覺得有趣、有東西可看。於是,店裡會出現「找忍者龜」的小遊戲,萬聖節舉辦了「女巫市集」。這些活動都像是她與城市之間的小互動,讓生活在細節裡被重新點亮。


「有玩心的靈魂,創造出有趣的空間。」這句話彷彿就是昔序的日常註解。



不過,昔序仍有一些空間尚未開放。Lamgi 說,那些地方還在慢慢整理,等準備好時再與大家見面。她笑著補一句:「我想讓它們在最對的時候被看到。」那份不急於完工的態度,是她對空間與美學的堅持——友善、開放,但也有節奏、有原則。她讓人看見一種不同的創作方式:不追趕,而是讓時間和生活自己說話。



舊城的節奏,緩慢而持續

Lamgi 選擇保留老屋的紋理與光影,沒有急著翻新,而是讓新與舊自然共生。在這裡,過去與現在並不是對立的概念,而是一種日常的延續。


每次離開昔序總會回頭望櫃檯旁的那隻大麥町,看到牠換了造型就會感受到時間在走。


ree

這座城市的舊與新,在這樣的午後悄悄重疊。Lamgi 說:「這裡剛剛好。」在她口中的「剛剛好」,是一種城市的呼吸方式——不急不徐、不刻意對比,而是讓時間自然流動。它像是一個「兩萬步後的選擇」:在喧囂與靜謐之間,容得下自由、創作與生活的節奏。如果哪天你也走在中城的路上,不妨推開那扇門,讓時間在那裡慢一點。






編輯介紹



留言


​指導單位 | 文化部 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

執行單位 | 臺中Jōzō 計畫執行團隊 

執行單位 | 民生路老宅56-3、 共時創意整合行銷有限公司

協力單位 | 緁出點子企劃室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Line

403 臺中市西區民生路56巷3號

© 2025 by 臺中Jōzō 執行團隊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