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創業者小聚紀實】用傳承繼續刻畫百年故事 X 陳彫刻與舊城再連結
- taichungjozo2025
- 6月2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2025年6月,Jozo《Ta-Ke Talk!創業者小聚》來到了台中舊城裡的一處百年角落——陳彫刻處。這是一間即將迎來百歲生日的木雕老店,由第三代經營者希彥與惠菁接手。他們帶領我們穿越品牌的99年歷史,從創立、發展、轉型,到再次與城市對話,開啟了一場動人的品牌編年史。

百年品牌的編年史:從匾額工藝說起
活動一開始,由第三代經營者希彥與惠菁親自分享「陳彫刻處」近百年來的品牌歷程。這個家族的故事,承載著台灣木雕工藝的興衰與轉折:
初創時期,以手工匾額、店家招牌製作為主;
發展黃金期,匾額是新居落成、開張營業的重要賀禮;
隨著時代變遷與空間壓縮,匾額逐漸淡出日常視野;
而今,則來到一個轉型與重啟的關鍵節點。

匾額記憶:從榮耀贈禮到日常消逝
在那個年代,匾額不只是工藝品,更是一種祝福與榮耀的象徵。也許你也曾在某張泛黃的家族合照中,看到親人手捧匾額合影,或在親戚家中高掛客廳兩側的字匾。那正是木雕工藝最盛行的時光。
然而,隨著現代住宅設計的改變與文化脈絡的流動,匾額的功能逐漸退場。匠人們也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的提問:「雕刻,有沒有可能從傳統走進日常?」
這個提問,成了陳彫刻處重新思考品牌定位的起點。
品牌再造:從課程到共創的轉型行動
為了讓雕刻工藝重新融入生活,陳彫刻處展開一連串具體實驗
推出木雕體驗課程,讓更多人親手接觸、了解工藝
透過專長交換,與設計師、藝術家共同激盪創作靈感
開發雕刻小物件與文創商品,探索更貼近日常的產品型態
甚至走向展覽與策展合作,讓雕刻轉化為公共對話的媒介
這些行動,讓人們與雕刻的關係不再只是「購買產品」,而是「參與創作」、「延續記憶」與「建立連結」。

共創現場:以「重新連結舊城」為題的對話實驗
Jozo《Ta-Ke Talk!創業者小聚》的特色之一,是每位主講者都會帶出一個「Jozo揪作」的共創願望。本次希彥提出的主題是:「陳彫刻與舊城,能否重新建立連結?」
過去的陳彫刻處,不只是雕刻匾額的職人空間,更是舊城商家交流、委託的共同基地。商家來此製作招牌、祝賀匾,甚至是創業初期的模具與器材。這些連結隨著時間與世代改變而逐漸鬆動,但也因此更加值得重新開啟。
三方對話:創業者 × 協作者 × 參與者的共創火花
這次活動中,參與者被分為三組:創業者組、協作者組與參與者組,展開一場關於工藝與地方文化的開放式討論。從大件木工藝應用、地方生活器物的策展,再到木雕小物件的遊戲化設計與跨界合作,現場激盪出許多具潛力的創意構想。

其中,特別被大家點名「極有可能實現」的兩個提案是:
① 線上匾額致贈與票選活動
讓民眾參與匾額創作與祝福過程,重新連結大眾記憶與賀禮文化,也讓「匾額」成為人際之間的祝福載體。
② 「把招牌掛回去」行動
與舊城老店合作,重掛那些被收起或早已斑駁的匾額,重新建立空間與人的情感連結,形成一場具有儀式感的社區共同行動。
這兩個構想,既呼應歷史,也帶動當代參與,是文化實驗與品牌轉型的交集,現場獲得熱烈回應與實作意願。


打開99到100年的想像|歡迎走進陳彫刻處
活動尾聲,希彥感性地說道:「陳彫刻的第99年,是一個總整理;而100年,將會是更開放的想像與行動。」他邀請每一位來到現場的人,不只是聽故事,更能參與這場雕刻的再生歷程——無論是提出想法、成為創作夥伴,或單純來喝杯茶聊聊,都可能點燃一場新的合作火花。

一間老店的行動宣言,一場地方的對話邀請
這場短短兩小時的小聚,不只回顧了一間老店的工藝歷程,也讓我們看見「轉型」不一定是遠離傳統,而是重新回頭,看見傳統之中仍可開展的新對話。
這是一場屬於台中舊城的對話起點,也是一個持續開放的地方邀請。
留言